從巴斯德象限省思應用力學的昨日今日和明日可能

李世光 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終身特聘教授

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終身特聘教授

工業技術研究院 董事長 資訊工業策進會 董事長

講題摘要:本次講演將「以應際應用為靈感啟發的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為骨幹,思考應用力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如何交互影響。

首先從回顧應用力學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檢視19到20世紀的工程教育,並審視應用力學在其中的演變。接下來利用鐵磁性材料在強磁場中的挫曲、以力學為基礎的幾個奈米等級量測儀器、RF-MEMS, Biochips, Nanotechnology來看看應用力學今日的一些發展。最後,本演講嘗試在人工智慧、資訊科技當道的今日,以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和幾個創新的例子,與聽眾一起思考如何進一步落實應用力學研究、教學的創新模式。


從多相顆粒流體力學到淨零碳排綠能科技

蕭述三 國立中央大學機械講座教授兼工學院院長

科技部能源學門召集人

教育部永續能源跨域應用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

經濟部訴願委員會委員

講題摘要:粉顆粒體是一種工業中常見的物質狀態,為相互不發生化學作用的獨立固體粉顆粒之集合,擁有與流體相似的運動及變形之行為卻不具有流體之連續性。影響顆粒體運動模式的因素可不僅為外界提供的力,因顆粒體之間有縫隙,因此還夾雜了充斥其縫隙的間隙流體,可為液體或是氣體甚至為液氣交雜,間隙流體與顆粒體一起流動形成的二相或以上之流態。
顆粒流無所不在,廣泛存在於工業界、自然界甚至人們的生活周遭。而在顆粒體領域當中有許多不同的主題,而由於顆粒體本身難以產生自發性運動的特性,因此提供外力使顆粒產生運動現象的研究最為大宗,例如摩擦力、正向力、剪力、重力、慣性力等,皆會使顆粒體產生運動,諸多實驗設備便是以重現這些趨動力的情境下所設計的,例如振動床、剪力槽、流體式過濾床、流體化床、旋轉鼓、重力崩塌等,也皆為用來研究顆粒體之運動的設備。透過這些設備進行的研究,使我們更能理解顆粒的運動行為。此外顆粒的物理性質常常是參差不齊的,像是粒徑、表面粗糙度、密度等,皆有可能不盡相同,而這些差異也會在運動時造成不同的結果。本人及其研究團隊近幾年已針對上述各種驅動力下所產生的顆粒流或粉顆粒分離進行多項研究並發展多項業界所關注之粉體技術,我們將針對前述各研究議題與技術發展做一詳細之介紹。
我國短期能源的目標,將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為主;長期則以碳中和為目標,綠能科技必為其核心。因應2050淨零碳排國際趨勢,台灣近期陸續展開技術盤點與規劃。這場演講將簡述淨零碳排之意義及我們未來研發努力方向;並介紹本人於國家型能源科技計畫與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整合之計畫內容。